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
加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
为贯彻落实我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培育工作力度,缩小“小巨人”数量上与江苏省的差距,推动全省“小巨人”量质齐升,现就加强我省第七批“小巨人”培育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固强补弱,精准挖掘培育“小巨人”潜力企业
继续保持我省“小巨人”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地位,广州、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市要巩固扩大在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的份额。各地要聚焦工业“六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瞄准装备、汽车、材料、医药、科技服务五类仍有较大成长空间行业,进一步加大挖掘“小巨人”潜力企业力度,尤其要加大跟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三个科技服务行业“小巨人”潜力企业挖掘力度,鼓励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优质企业向“小巨人”发展。
各地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新芽”,培育壮大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全省五大类未来产业,激发涌现更多“小巨人”。
二、明确目标,努力实现“小巨人”数量创新高
各地要充分认识“小巨人”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扛起“小巨人”培育的主体责任。各地要主动对标江苏地市第六批“小巨人”数量(详见附件 1),明确本地第七批“小巨人”培育目标。其中,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佛山市可对标南通市,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莞市可对标无锡市,以锂电、汽车电子为主的惠州市可对标泰州市;第六批“小巨人”认定数量偏低、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市要主动自我加压,实现比学赶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市要主动作为,持续挖掘或引进有潜力的企业;“小巨人”数量还是零的地市,要努力在第七批认定工作中实现零的突破。各地第七批“小巨人”预期培育数量,请于 11 月底前报我厅。
三、夯实根基,建立、建强“小巨人”储备库
各地要严格按照“小巨人”认定标准,以主导产品符合工业 “六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为先决条件,满足“专、精、特”量化指标为基本要求,突出创新能力指标择优排序,把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挑选出来,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建立本地“小巨人”储备库,并在每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复核)后及时动态更新,摸清掌握“小巨人”后备家底。各地第七批“小巨人”储备库企业数量及名单(详见附件 2),请于 12 月底前报我厅。
四、加强帮带,提高辅导培训和申报材料质量
各地应多措并举,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申报材料质量。申报前,按照储备库企业优先原则,我厅将从 12 月份开始组织第七批“小巨人”申报全省线上培训,并赴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惠州等重点地市开展线下辅导答疑;各地也要主动作为,从 2024 年底至 2025 年一季度分区县(镇)抓好辅导培训,帮助储备库企业打好申报基础。预审核后,各地要帮助推荐候选企业进一步修改完善申报材料,一企一策抓提升,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如有需要我厅可协助邀请辅导培训和修改材料的专家。
为加强政策宣贯工作,各地应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小巨人”培育氛围,并开通第七批“小巨人”申报咨询电话。各地也要及时将省市咨询电话公布于众,方便企业咨询了解相关政策。
五、改革评审,进一步优化程序、提高效率
我厅将改革第七批“小巨人”评审工作,采取预审核和正式审核相结合模式,各地要充分利用两次审核间隙,帮助企业修改提高申报材料质量;我厅将公布今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七批“小巨人”各地评审推荐质量。2025 年初,根据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等佐证材料,组织企业申报开展预审核,符合“小巨人”基础条件和认定标准的,均作为推荐候选企业。我厅将加强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及其下属单位的汇报沟通,了解掌握第七批“小巨人”评审程序要求,待工信部通知正式下发后,根据企业年度审计报告,组织正式审核,从量化指标无“硬伤”的候选企业中,突出创新能力指标择优排序,确定正式推荐企业名单,进一步提升与部评审工作的一致性,有效提高我省“小巨人”申报推荐通过率。
六、共享资源,推动“小巨人”培育上台阶
各地应引导本地专精特新协会等服务机构在申报动员、辅导培训、申报材料修改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效降低企业申报成本,避免“黑中介”借申报之机攫取企业利益;提倡不同地区服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交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在省内地市之间开展学习借鉴,支持深圳、珠海等地市分享“小巨人”培育工作经验,提高培育成效;我厅将持续推动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建设,为“小巨人”申报培育提供更多赋能服务。
附件:1. 第六批“小巨人”粤苏两省地市数量
2. 第七批“小巨人”储备库企业汇总表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 年 11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