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图形码
2014年起,申报项目 885 项,共组织 4192 次申报,资助企业数量 644174 家,资助总金额 77668038.14 万元
为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在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支持部分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服务水平,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是国家财政部牵头为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促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而设立的保险补贴项目。项目对从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7年版)所列装备产品及符合指标要求的制造企业进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
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是国家政府为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而设定的一系列资助计划。该项目主要支持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通信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等18个重点任务。项目审核通过之后,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的资助。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区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审核通过后,示范基地将获得政府的重点政策扶持。
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项目开展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加强节能与绿色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申报通过后,可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
为充分发挥5G技术的特点优势,着眼丰富5G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场景,征集并遴选一批骨干单位协同攻关、揭榜挂帅,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联合组织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该项目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治疗、远程重症监护(ICU)、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8个重点方向。
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是为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率先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相关领域工业绿色转型。入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的企业单位,将获得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项目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牵头为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促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而设立的保险补偿项目。项目对从事生产《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内新材料产品且符合首批次保险补偿工作相关要求的企业进行保费补贴。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类)资助,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主要针对技术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通过后,给予科技创新进口免税优惠。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是为遴选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功能。申报主体包括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院等。申报审核通过后,政府将对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包括“传感器”“控制系统”“超低损耗通信光纤预制棒及光纤”“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石墨烯”等6条龙。
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加速提升产业供给能力,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设立的,面向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着眼消费、着力供给、着重创新,遴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智能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扩大应用,现组织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示范企业不超过5家,示范项目不超过8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示范企业不超过3家,示范项目不超过5个。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申报推荐范围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消费品等行业。针对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知识产权应用及保护制度健全,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审核通过后,将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